2018,10(4):56-63.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18.04.09
为提高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进程中设计施工一体化效率,从信息流转、专业协同、流程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综合管廊在传统模式下导致设计施工一体化协同性不足的原因,基于BIM技术对管廊的设计施工全过程进行优化处理,尝试建立了基于BIM技术的综合管廊设计协同机制、施工协同机制、设计施工一体化衔接机制的三种优化模式。通过案例分析验证该设计施工一体化协同机制的可行性,实践证明优化模式对于实现设计施工各阶段的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2018,10(2):65-67.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18.02.13
中建钢构大厦工程地处深圳市后海中心区,该区域是深圳市重点打造的第三金融核心区,超级总部聚集地。钢结构被称为现代的“绿色建筑”,其自身具有施工工期短、回收率高、环境污染少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厂房办公、住宅等建筑中。在钢结构工程建设过程中,融入BIM技术应用项目管理的优势,以信息化、智能化理念为基础,建立钢结构工程施工可视化模型应用体系、施工过程模拟分析体系、碰撞检测体系、计划管理体系对于推广BIM技术与钢结构施工的绿色有机结合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调整构件安装顺序、合理调度构件出厂时间,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缩短施工工期、合理利用场地、降低过程中因图纸变更增加返工率进而提高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的目的。
2018,10(3):22-27.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18.03.05
BIM、VR、AR三项技术融合为建筑行业带来新机遇。本文分别阐述BIM、VR、AR之间的关系,力求通过研究BIM模型优化处理,实现VR与AR应用实例开发。让工程项目各参与方更直观地理解设计意图,进而促进指导现场施工及优化操作工法与工艺。
2018,10(4):48-55.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18.04.08
合川渠江景观大桥采用主跨400m的单主缆地锚式悬索桥,桥塔曲面造型复杂,主梁为变宽分离式扁平钢箱梁,为提高设计效率、保证设计质量,提出“R+GH+R”的BIM协同设计平台。借助二次开发实现不同软件平台间的信息交互,内置制模标准及构件编码体系,应用BIM技术进行全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参数化批量建模、实时渲染、智慧出图、虚拟现实、3D打印及4D施工模型等技术,提升了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也为桥梁三维设计的发展和应用实践积累经验。
2018,10(3):39-45.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18.03.08
分析了影响结构设计效率的原因,提出了基于Revit的结构BIM正向设计实用方法,研究了结构计算模型BIM数据标准和满足全国各地设计习惯的结构施工图BIM数据标准。当前阶段实现结构BIM正向设计方法的关键技术包括Revit快速建模、BIM模型计算和BIM出图。本文研究解决了这三个关键技术,并通过软件开发实现。根据本文提出的结构BIM正向设计方法进行结构设计,采用Revit代替AutoCAD进行结构方案设计,可解决结构设计全过程BIM应用难题,显著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推动BIM技术在行业的应用。
2018,10(5):81-89.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18.05.12
中南大学湘雅五医院是由美国Payette公司和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共同设计,湖南省首批PPP示范项目。本文介绍了从方案设计到初设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湖南省院进行BIM正向设计的过程。结合使用本地工作站和云服务器平台综合管理超大体量、空间结构复杂的医院建筑三维模型,应用轻量化模型进行沟通和项目管控,充分发挥BIM正向设计的优势。针对医院建筑的特点进行专业的医疗工艺设计,结合绿色建筑分析、二次开发与编程处理、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技术,成功推进BIM正向设计的深度实现,为BIM技术在现代医疗建筑中的应用和拓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9,11(3):44-49.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19.03.08
近年来,国家、各省市、自治区不断出台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文件,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应用,主要有全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两种,其中装配整体式建筑是目前行业中采用较多的形式。本文结合某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建设过程,对装配整体式建筑施工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应注重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针对PC构件应用的整体规划,以及实施阶段设计图纸的有效转化,将设计、生产、施工流程贯通,严格控制PC构件质量,方能保证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优越性得到发挥。
2021,13(5):64-72.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21.05.09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机电工程具有专业多、系统复杂、参与方多、接口密、空间小、穿插多、工期紧、安全质量要求高的项目特征,为此越来越多城市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引入各种新技术探索轨道交通的数字化建造。本文引入了BIM技术、三维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MR混合现实、VR虚拟现实、360度全景摄像、数字化建造平台在其中的应用,并以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支线二期站后机电工程为例,详细研究以BIM+PM+IoT为核心的数字建造体系,通过基于多阶段BIM模型结合数字化建造平台,固化工作流程、多层级多部门的全员参与并制定全过程的数字化建造实施流程,实现以数字化建造为核心理念的新型项目管理模式。目前数字化建造平台已累计产生10万余条的管理数据,形成良好的区域示范及应用推广效应。
2021,13(5):73-78.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21.05.10
被誉为建筑业第二次变革的BIM技术在全球各国掀起了一股研究与应用的热潮,在我国结构设计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减隔震结构相比一般的抗震结构略有不同,本文以高烈度区某高层RC剪力墙基础组合隔震结构为例,应用BIM技术采用Revit软件搭建整体结构模型。首先创建各部分结构模型,通过软件参数化创建减隔震装置的族;接着通过明细表统计选用的减隔震装置的力学参数,随后通过爆炸分析图来可视化诠释减隔震结构的组成及关系;最后通过Revit、Robot和Yjk三种软件双向链接尝试模型信息共享,探索BIM技术在高层减隔震结构中的应用。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2页
- 跳转
-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