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IM Technology Adoption Behavior Based on ISM-MICMAC
-
摘要: 为推动BIM技术在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究建筑企业BIM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从技术、组织、经济、认知和环境五个方面识别驱动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的影响因素,基于问卷调查采集样本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提取了17个主要影响因素。构建解释结构模型(ISM),明确了影响因素之间的递阶关系;运用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MICMAC)分析影响因素的依赖性和驱动力,揭示了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及其作用机理,并为推动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争议处理机制是影响BIM技术采纳行为的关键性因素,工作模式重组成本、思维和工作方式转变意愿、感知易用性和组织资源就绪程度是影响BIM技术采纳行为的直接因素。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IM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ts mechanism of BIM technology adoption behavior of construction companies are explor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driv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to adopt BIM technology were identified from five aspects of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economy, cognition and environment. Sample data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s was collected and 17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extracted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An ISM model was constructed, the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clarified. MICMAC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ependence and driving force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internal correlation and its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revealed. Furtherly, the targete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construction companies to adopt BIM technology are provid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s a key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adoption behavior of BIM technology, and the cost of restructuring work model, the willingness to change thinking and working methods, the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the degree of organizational resource readiness are the direc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doption behavior of BIM technology.
-
引言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参数建模、信息集成化等优点[1],但BIM技术在建筑业发展缓慢,总体采纳率不高[2]。国内外学者就BIM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成果丰硕。Serdar等[3]认为BIM技术显著提高项目可视化和进度绩效的能力对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具有重大影响。Saka等[4]通过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中小企业持续采纳BIM技术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组织准备具有重要影响。杨高升等[5]构建社会网络结构模型探究影响BIM采纳的因素以及BIM采纳路径,发现领导/管理风格、资金支持以及组织内部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是推动组织BIM采纳的关键。杨玲[6]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和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TOE),构建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的整合模型,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组织和外界环境直接影响企业BIM采纳行为。秦旋等[7]基于市场推广视角,通过构建解释结构模型分析BIM技术采纳的障碍因素,研究发现缺乏系统的BIM教育与培训以及缺乏BIM专业人才是阻碍BIM技术在中国发展的根本。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BIM技术采纳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但普遍忽略了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分析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与驱动策略之间的联系。因此,本文通过构建解释结构模型(ISM)剖析建筑企业BIM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推动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的相关建议。
1. 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研究选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4种方法识别BIM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首先,基于文献研究归纳整合影响因素;然后,基于问卷调查采集数据,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
1.1 初步识别影响因素
从CNKI、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检索BIM技术采纳行为的相关文献,整合影响建筑企业BIM技术采纳行为的内外部因素,最终选取了包括技术、组织、经济、认知和环境在内的五个方面的37个影响因素。
1.2 提取主要影响因素
定量筛选BIM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基于文献归纳整合得出的37个BIM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设计调查问卷,利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剔除相关性较大以及同类因素中影响程度较小的因素,提炼出主要影响因素。
1.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以对BIM技术有一定了解的建筑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经初步筛选后的37个影响因素作为调查内容。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调查受访者的工作情况以及对BIM技术的了解;受访者针对影响BIM技术采纳行为的因素,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打分,采用Likert 5级量表的形式设计问卷。本次问卷基于“问卷星”平台以网络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最终收集到146份有效问卷,本次问卷调查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如表 1所示。
表 1 受访者背景资料描述性统计项目 背景 样本数(个) 百分比(%) 单位性质 房地产开发商 21 14.40% 设计单位 53 36.3 施工单位 40 27.4 咨询单位 14 9.6 监理单位 8 5.5 运营单位 5 3.4 供应商 5 3.4 工作年限 5年以下 40 27.4 6~10年 61 41.8 10~15年 36 27.4 16~20年 7 4.8 20年以上 2 1.4 教育背景 大专及以下 9 6.2 本科 80 54.8 硕士 50 34.2 博士 7 4.8 职称 初级职称 34 23.3 中级职称 54 37 高级职称 21 14.4 其他 37 25.3 对BIM技术了解程度 知道一点 4 2.7 一般 41 28.1 了解 91 62.3 非常了解 10 6.8 由表 1可知,受访者单位分布涵盖BIM应用的各参与方,其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设计、施工、业主、咨询、监理、物业和材料供应商,基本符合我国目前的各参与方对BIM的应用情况,主要运用在设计阶段。调查对象的工作年限在6-10年和5年以下的占绝大部分,分别占比41.80%和27.4%,拥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占绝大多数,51.4%以上的受访者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说明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且对BIM技术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样本总体满足本次研究的基本要求。
1.2.2 信效度分析
研究采用SPSS26.0软件对调查问卷采集的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得到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76,说明本次问卷真实可靠。KMO值为0.937,显著水平为0.000,说明问卷调查数据效度高,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1.2.3 相关性分析
通过计算因子荷载系数,选取荷载系数大于0.5的因素,得到32个影响BIM技术采纳行为的因素,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计算每两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找出相关系数大于0.7的每两个影响因素,从中剔除因子荷载绝对值较小的因素,最终得到18个影响BIM技术采纳行为的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剔除部分影响因素可以避免影响因素之间的重叠,以此保证识别到的BIM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具有代表性和独立性。
1.2.4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可以通过对原始变量提取公因子,所提取的公因子能够解释大多数原始变量,以此达到简化因子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将原始数据标准化,计算标准化后变量的特征值、方差解释率,以此提取公共因子,计算综合得分。
(1) 提取公因子。将基于问卷调查采集的数据导入到SPSS26.0软件中,对数据进行标准化,计算特征值、特征向量以及方差解释率,计算结果如表 2所示。其中有3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958%,表明选取3个公因子可以代表原始数据64.958%所含的信息;
表 2 总方差解释因子 初始特征值 提取载荷平方和 旋转载荷平方和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1 9.255 51.419 51.419 9.255 51.419 51.419 4.846 26.92 26.92 2 1.277 7.093 58.512 1.277 7.093 58.512 4.208 23.378 50.298 3 1.16 6.446 64.958 1.16 6.446 64.958 2.639 14.66 64.958 4 0.981 5.452 70.409 …… …… …… …… 18 0.141 0.782 100 (2) 计算综合得分及权重。第一步,计算线性组合系数:采用最大方差法经过8次迭代后收敛,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荷载矩阵,矩阵元素与开方后特征根相除;第二步,计算综合得分:将第一步计算得到的线性组合系数乘以方差贡献率,然后累加并除以累计方差贡献率;第三步,计算综合得分的权重:将综合得分归一化处理,并对变量的权重进行排序,如表 3所示。由表 3可知,学习新技术的意愿的综合得分为0.002,权重只占0.04%,影响程度较轻,在18个影响因素中可忽略不计,因此剔除学习新技术的意愿这一影响因素,最终得到17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工作模式重组成本和经济效益是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首要考虑的因素。其中工作模式重组成本指建筑企业引进BIM技术时改变现有工作流程与人员调配所产生的费用;经济效益则是采纳BIM技术带来的产出与投入之差,主要包括购买软硬件设备、培养人才等方面的支出与应用BIM技术所带来的成本节约、效率提升等。
表 3 综合得分与权重结果名称 F1 F2 F3 综合得分 权重 排序 工作模式重组成本 0.086 0.711 0.104 0.315 6.62% 1 经济效益 0.043 0.521 0.458 0.309 6.49% 2 协作平台维护成本 0.082 0.661 0.148 0.305 6.42% 3 系统的BIM教育与培训 0.16 0.547 0.151 0.297 6.25% 4 软硬件购置成本 0.051 0.573 0.284 0.292 6.13% 5 企业经营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 0.093 0.522 0.287 0.291 6.12% 6 BIM软件集成环境 0.189 0.492 0.122 0.283 5.94% 7 争议处理机制 0.152 0.539 0.042 0.267 5.60% 8 项目参与方之间的协调与协作 0.234 0.22 0.385 0.263 5.53% 9 组织资源就绪程度 0.225 0.405 0.104 0.262 5.51% 10 对BIM技术的认知 0.186 0.336 0.247 0.254 5.33% 11 思维和工作方式转变意愿 0.219 0.261 0.304 0.253 5.32% 12 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0.124 0.192 0.555 0.246 5.17% 13 BIM技术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0.031 0.184 0.702 0.237 4.99% 14 高效信息协作平台 0.163 0.104 0.562 0.232 4.88% 15 参与方信息共享意愿 0.257 0.171 0.24 0.222 4.66% 16 感知易用性 0.209 0.338 0.059 0.222 4.66% 17 学习新技术的意愿 0.268 0.171 0.161 0.002 0.04% 18 2. 主要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基于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提炼出的17个主要影响因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要探究影响BIM技术采纳行为的关键性因素,就需要对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具体分析。
2.1 建立邻接矩阵
将通过因子分析提取的17个主要因素就其相互关系进行专家访谈,得到邻接矩阵A,其中1表示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关系,0表示影响因素之间没有关系。
$ A=\left[\begin{array}{lllllllllllllllll}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1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end{array}\right] $
2.2 计算可达矩阵
将邻接矩阵A加上单位矩阵I得到矩阵(A+I),对其进行布尔运算,直至满足(A+I)n-1≠(A+I)n=(A+I)n+1时结束,其中可达矩阵M=(A+I)n。运用MATLAB计算,当n=6时满足条件,得到可达矩阵M。
$ M=\left[\begin{array}{lllllllllllllllll}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1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1 & 0 & 0 & 1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1 & 0 & 0 & 0 & 0 & 1 \\ 0 & 1 & 0 & 0 & 1 & 1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1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1 & 0 & 0 & 1 & 1 & 1 & 1 & 1 & 0 & 0 & 1 & 0 & 1 & 1 & 0 \\ 0 & 1 & 1 & 0 & 0 & 1 & 1 & 0 & 1 & 1 & 0 & 0 & 1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1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1 & 1 & 0 & 0 & 1 & 0 & 0 & 1 & 1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1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1 & 0 & 0 \\ 0 & 1 & 1 & 0 & 0 & 1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end{array}\right] $
2.3 可达矩阵的区间分解和级间分解
对可达矩阵M进行层级划分,可以将影响BIM技术采纳行为的主要因素分为10级,第一级L1={F1,F10,F12,F17},第二级L2={F11,F13},第三级L3={F4,F6},第四级L4={F2},第五级L5={F7},第六级L6={F5,F14,F15},第七级L7={F3},第八级L8={F16},第九级L9={F9},第十级L10={F8}。
2.4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根据元素的层级划分以及可达矩阵反映的元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多层递阶结构模型,如图 1所示。
2.5 主要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由图 1的解释结构模型可知,17个影响BIM技术采纳行为地因素是一个十级的递阶系统,它较为全面、深入地反映了建筑企业BIM技术采纳行为的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8]。具体而言,可以进行以下分析。
(1) 处于最底层的争议处理机制是影响建筑企业BIM技术采纳行为的根源性因素。它能够以传递的方式对其他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建立完善的争议处理机制能够直接影响着项目参与方之间的协调与协作,工程建设项目涉及众多参与方,各参与方之间容易出现利益分配不匀和责任不明等现象,建立完善的争议处理机制,能够加强各参与方之间的协作。因此,建立系统完善的争议处理机制,这是建筑企业在采纳BIM技术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2) 处于最顶层的工作模式重组成本、组织资源就绪程度、思维和工作方式转变意愿、感知易用性是影响建筑企业BIM技术采纳行为的直接因素,也是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其中组织资源就绪程度是指建筑企业为采纳BIM技术所准备的各项资源,包括人力、物资、信息等资源;感知易用性是指主观感受到的使用BIM技术的容易程度。如企业员工通过系统的BIM培训可以提升对BIM技术的认知,从而感知到使用BIM技术的容易程度,最终影响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
(3) 中间层的BIM软件集成环境是影响建筑企业BIM技术采纳行为的重要因素。BIM软件集成环境受到软硬件购置成本、高效信息协同平台、BIM技术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三个方面的影响。工程建设项目涉及众多参与方,各参与方之间使用不同的BIM软件,软件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值得注意。因此,要打造集成化的BIM软件环境,就要综合考虑BIM软件的购置成本、各参与方协同平台的建立以及BIM技术的兼容性;
(4) 处于中间层的项目参与方之间的协调与协作、参与方共享意愿、协作平台维护成本、经济效益、企业经营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系统的BIM教育与培训、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对BIM技术的认知是影响建筑企业BIM技术采纳行为的间接因素,依赖于底层因素的解决和影响着顶层因素,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其中第一层、第三层和第六层有四个相对独立的因素:系统的BIM培训和教育、工作模式重组成本、BIM技术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软硬件购置成本,这四个因素与底层争议处理机制没有直接影响关系,是需要独立考虑的影响因素;
(5) 影响建筑企业BIM技术采纳行为的路径共有4条,以系统的BIM教育与培训为例,共有2条路径:“系统的BIM教育与培训—对BIM技术的认知—思维和工作方式转变意愿—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和“系统的BIM教育与培训—对BIM技术的认知—感知有用性—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通过对BIM技术采纳行为路径的分析,揭示了根源性因素是如何作用于其他因素,并最终一步一步地影响建筑企业BIM技术采纳行为。
3. 主要影响因素MICMAC分析
在构建ISM模型的基础上,通过MICMAC方法分析影响因素驱动力和依赖性,根据驱动力和依赖性可以将影响分为四类:独立簇、依赖簇、联系簇、自治簇[9],绘制影响BIM技术采纳行为因素的驱动力—依赖性矩阵,如图 2所示。
由图 2可知,BIM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有属于独立簇、自治簇和依赖簇的因素,没有属于联系簇的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析如下:
(1) 独立簇包括协作平台维护成本F3、软硬件购置成本F5、争议处理机制F8、项目参与方之间的协调与协作F9、BIM技术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F14、参与方信息共享意愿F15、感知易用性F17,具有很强的驱动力。位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下方,属于基础性要素,也是当前建筑企业BIM技术采纳行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中争议处理机制F8是驱动力最大的因素,在解释结构模型中也是最根本性的因素,由此可知,给予这些因素足够的重视能够改变其他因素对BIM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2) 自治簇包括工作模式重组成本F1、系统的BIM教育与培训F4、对BIM技术的认知F11、思维和工作方式转变意愿F12、感知易用性F17,其驱动力和依赖性都很低,在解释结构模型中处于中间层,受到最底层因素的影响,又要为实现顶层提供动力。其中对BIM技术的认知F11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具有较高的驱动力,思维和工作方式转变意愿F12和感知易用性F17又比其他因素的依赖性要高,说明F12和F17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
(3) 依赖簇包括经济效益F2、企业经营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F6、BIM软件集成环境F7、组织资源就绪程度F10、高层管理者的支持F13,依赖性较强,但驱动力不足,它们在递阶结构图中处于顶层的位置,是BIM技术采纳行为需要达成的目标,也是最表层的影响因素,都需要依赖于其它因素的解决而解决。其中组织资源就绪程度F10是依赖性最大的影响因素,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
(4) 没有属于联系簇的影响因素。
4. 对策建议
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需要经历认识、学习、评价、判断和决策在内的五个阶段,从而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由ISM和MICMAC的分析结果可知,各因素通过相互影响进行传递产生作用[10]。因此,针对如何提高建筑企业BIM技术采纳率,提出以下建议:
4.1 根本因素分析及建议
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和MICMAC分析可知,在17个对建筑企业BIM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当中,争议处理机制是影响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的根源性因素。系统的BIM培训和教育、软硬件购置成本、BIM技术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是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需要单独考虑的因素。
(1) 建立完善的争议处理机制。工程建设项目涉及诸多参与方,各参与方之间容易出现利益纠纷和索赔等现象,矛盾激化不利于工程项目的推进。因此,需要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利用合同界定各参与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BIM模型质量、信息共享方式等;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保持良好的信息交流强度。企业应基于自身需求,建立一个各专业协作的BIM应用平台,使各参与方能够在BIM项目流程中插入、提取、更新或修改信息,提高各参与方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协作和沟通;
(2) 建立系统的BIM教育与培训体系。建筑企业引进BIM技术后,能否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取决于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建筑企业应组织员工学习BIM技术,参加BIM培训、考核和评比,营造良性竞争、主动学习的氛围,为适应BIM发展创造适宜的内部环境。建筑企业还可以与高校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企业为高校培育人才提供专项基金,高校为企业输送人才;
(3) 提升BIM互操作性和兼容性。BIM互操作性是指BIM软件生成的数据能够与其他软件实现无障碍互传,兼容性是指BIM技术与企业现有业务流程、运行环境、企业文化之间的匹配程度。企业对内对外设置统一的API和IFC接口,与外部数据兼容,实现BIM信息的整合、共享和传递;BIM技术与企业现有业务流程、运行环境和企业环境的匹配程度主要体现在企业员工使用BIM技术来完成工作任务。因此,企业内部可以成立BIM技术后勤保障部门,进行技术维护以及为企业员工提供咨询服务;企业还可以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针对员工的工作任务特征优化设计BIM平台功能[11],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加适配的信息和服务。
4.2 直接因素分析及建议
工作模式重组成本、组织资源就绪程度、思维和工作方式转变意愿、感知易用性是影响建筑企业BIM技术采纳行为的直接因素。企业引进BIM技术会改变原有的业务活动、工作流程和员工职能范围,因此企业需要调整新的工作模式,以适应战略重点的改变。组织资源就绪程度主要包括人员配置和物资配置。以下针对企业采纳BIM技术该如何调动组织资源和转变思维与工作方式提出针对性建议:
(1) 组建BIM应用专业团队,明确组织人员配置。企业内部成立BIM应用中心,负责技术研发、服务支持、复杂技术应用等工作;工程项目部成立BIM专项小组,负责BIM模型的构建、协作平台的维护、其他具体应用等;
(2) 建立BIM应用专项规章制度,界定部门管理权限。制定BIM应用战略规划,为应用BIM技术提供具体的指导方针和实施策略;编制BIM应用细则,明确企业组织成员之间的权利、责任、利益的划分,以及与其他业务的协同机制;编制员工BIM应用指导手册,规定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方式。
5. 结语
研究基于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提炼出BIM技术采纳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主要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图,探讨了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为推动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提供理论指导,丰富和完善了BIM技术采纳行为研究的理论体系,为建筑企业解决是否采纳BIM技术、何时采纳BIM技术以及如何采纳等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
-
表 1 受访者背景资料描述性统计
项目 背景 样本数(个) 百分比(%) 单位性质 房地产开发商 21 14.40% 设计单位 53 36.3 施工单位 40 27.4 咨询单位 14 9.6 监理单位 8 5.5 运营单位 5 3.4 供应商 5 3.4 工作年限 5年以下 40 27.4 6~10年 61 41.8 10~15年 36 27.4 16~20年 7 4.8 20年以上 2 1.4 教育背景 大专及以下 9 6.2 本科 80 54.8 硕士 50 34.2 博士 7 4.8 职称 初级职称 34 23.3 中级职称 54 37 高级职称 21 14.4 其他 37 25.3 对BIM技术了解程度 知道一点 4 2.7 一般 41 28.1 了解 91 62.3 非常了解 10 6.8 表 2 总方差解释
因子 初始特征值 提取载荷平方和 旋转载荷平方和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总计 方差百分比 累积(%) 1 9.255 51.419 51.419 9.255 51.419 51.419 4.846 26.92 26.92 2 1.277 7.093 58.512 1.277 7.093 58.512 4.208 23.378 50.298 3 1.16 6.446 64.958 1.16 6.446 64.958 2.639 14.66 64.958 4 0.981 5.452 70.409 …… …… …… …… 18 0.141 0.782 100 表 3 综合得分与权重结果
名称 F1 F2 F3 综合得分 权重 排序 工作模式重组成本 0.086 0.711 0.104 0.315 6.62% 1 经济效益 0.043 0.521 0.458 0.309 6.49% 2 协作平台维护成本 0.082 0.661 0.148 0.305 6.42% 3 系统的BIM教育与培训 0.16 0.547 0.151 0.297 6.25% 4 软硬件购置成本 0.051 0.573 0.284 0.292 6.13% 5 企业经营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 0.093 0.522 0.287 0.291 6.12% 6 BIM软件集成环境 0.189 0.492 0.122 0.283 5.94% 7 争议处理机制 0.152 0.539 0.042 0.267 5.60% 8 项目参与方之间的协调与协作 0.234 0.22 0.385 0.263 5.53% 9 组织资源就绪程度 0.225 0.405 0.104 0.262 5.51% 10 对BIM技术的认知 0.186 0.336 0.247 0.254 5.33% 11 思维和工作方式转变意愿 0.219 0.261 0.304 0.253 5.32% 12 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0.124 0.192 0.555 0.246 5.17% 13 BIM技术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0.031 0.184 0.702 0.237 4.99% 14 高效信息协作平台 0.163 0.104 0.562 0.232 4.88% 15 参与方信息共享意愿 0.257 0.171 0.24 0.222 4.66% 16 感知易用性 0.209 0.338 0.059 0.222 4.66% 17 学习新技术的意愿 0.268 0.171 0.161 0.002 0.04% 18 -
[1] 赵金煜, 王悦, 王定河. 基于AHP-熵权法的建筑工程BIM应用障碍因素研究[J]. 建筑经济, 2020, 41(S2): 182-18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ZJJ2020S2039.htm [2] 王鹏飞, 王广斌, 谭丹. BIM技术的扩散及应用障碍研究[J]. 建筑经济, 2018, 39(04): 12-1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ZJJ201804003.htm [3] Durdyev Serdar, Mbachu Jasper, Thurnell Derek, et al. Reza. BIM Adoption in the Cambodian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 Drivers and Barriers[J]. 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2021, 10(4): 1-1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88430018300708
[4] Saka Abdullahi B, Chan Daniel W M, Siu Francis M. Drivers of Sustainable Adop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BIM)in the Nigerian Constructi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MEs)[J]. Sustainability, 2020, 12(9): 1-23.
[5] 杨高升, 张梦雨, 贾建尧, 等. 基于SNA的工程组织BIM采纳提升路径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20, 53(04): 119-12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MGC202004012.htm [6] 杨玲. 建筑企业采纳BIM技术行为研究[J]. 建筑经济, 2015, 36(07): 21-2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ZJJ201507005.htm [7] 秦旋, MANCINI Mauro, TRAVAGLINI Agnese, 等. 基于市场推广视角的BIM技术采纳障碍因素中意对比研究[J]. 管理学报, 2016, 13(11): 1718-172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LXB201611018.htm [8] 杨选辉, 龙楚涵, 常靖瑞, 等. 基于ISM模型的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0(05): 81-8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SGG202005013.htm [9] 秦旋, 李奥蕾, 张榕, 等. 建筑工业化影响因素层级结构关系研究: 来自厦门的调查[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3(6): 30-4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DSK201706004.htm [10] 张立业, 刘玉明, 任凯. 基于ISM模型的地方铁路总承包项目关键成功因素研究[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0, 37(01): 153-158+17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HCJ202001024.htm [11] 石婷婷. 基于UTAUT模型的学术社交网站用户采纳行为研究[J]. 新世纪图书馆, 2019(12): 46-5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STS201912010.htm -
期刊类型引用(1)
1. 李明柱,王梓玮,邓凌. 基于DEMATEL-ISM的建筑施工企业BIM应用影响因素研究. 项目管理技术. 2023(10): 49-5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