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674-7461
  • CN: 11-5823/TU
  •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中国图学学会
  • 承办: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州琶洲眼项目BIM综合应用技术总结
周永明, 寇广辉, 苏浩
2016,8(2):23-31.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16.02.04
文章以广州市琶洲眼项目为例,介绍了BIM在项目管线综合深化设计、平面管理、智能顶升模架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应用经验,也介绍了如何应用自主研发的《基于BIM的工程项目总承包进度计划管理系统》进行进度管理,以及如何应用GBIMS系统进行项目施工综合管理二总结了项目的经验教训,同时也提出了对BIM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 BIM技术, 碰撞检查, 管线综合, 进度管理, 施工管理, 协同设计, 质安管理, 计划分析, 资源分析
基于设计院体制的协同模式研究—以利山大厦项目实践为例
吴吉明, 王娜
2015,7(4):1-9.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15.04.01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传统的设计模式正逐步转向多学科、多领域相互协同策动的复杂性系统转换。为应对日趋复杂的设计建造体系,协同设计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基于设计院体系下的设计协同优化,成为了本次研究切入的重点。本文根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与总结,分析了协同设计对建筑设计整体控制中的重要性。以我院利山大厦项目实践为例,详细分析协同设计在项目中的应用过程的具体操作及控制要点,分析了如何简化问题、提高效率。
关键词: 协同设计, 设计方式, 设计院体制, 项目管理, 建筑信息模型, 协同设计平台, CSCW
"形意结合"之道 效率与品质的最佳平衡——基于平衡理论的设计方法探索
吴吉明, 周韦博, 衣多
2016,8(1):65-70.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16.01.11
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意与形式不断糅合、碰撞并最终求得平衡,而这也正是设计品质的体现。效率与品质的把握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有不同的侧重:设计初期需要收集整合大量资料来得出结论,通过合理有目的地搜集、有效的协同合作、独立的集中思考与资料整理来实现高效率;设计深化阶则段注重形与意的有机结合,以把握性的积累总结与个性化的形意分析为基础,凭借多元化寻意法带来直观的思考路径,通过完善的协同系统确保方案参与人员及时沟通,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提高效率。好的方法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却依然不改设计的本质,只有不断的学习、练习、思考,方能做出好的作品。
关键词: 设计创新, 设计效率, 设计方法, 思维模式, 广义设计, 项目管理, 协同设计
基于BIM的装配式高层住宅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焦柯, 陈剑佳, 杨新, 罗远峰, 黄高松, 许爱斌
2018,10(1):27-36.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18.01.05
本文以高层住宅为载体,基于BIM技术对装配式建筑设计中若干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给出了基于BIM的多专业模型架构形式和协同过程提资方法,并开发出GDAD-PCMIS协同管理系统以满足多方协同的需求;开发了建筑平面套型模块,通过弹性模块与固定模块的组合形成多种建筑平面;提出基于链接功能的部品应用方法,以保证构件详图与三维模型的统一,并建立预制构件部品库,体现部品的可积累性;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的费用组成,探讨不同预制构件组合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开发预制率和装配率计算软件等辅助软件,提升装配式高层住宅设计效率。
关键词: BIM, 装配式建筑, 高层住宅, 协同设计
文旅产业开发全过程信息化研究
王元, 马升东, 佟新
2020,12(2):96-99.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20.02.15
随着国家文旅融合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文旅产业也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的重要动力。由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旅游的商业性和流量性等特征,两者的融合将势必产生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市场的需求、区域的价值、产品策划的创意及定位、营销方案、项目实施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决定了一个文旅产品的成功与失败。GIS与BIM技术可充分利用数据集成及传递的方式,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壁垒,针对不同文旅产品进行市场定位和成本管控。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信息化手段,科学地探索分析产品定位、各参与方信息共享及设计协同方式和运营维护方案,都将成为文旅项目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GIS, BIM, 区位价值, 协同设计, 成本管理
BIM在湖北省科技馆新馆建设中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赵伟佳, 刘成伟, 明德刚, 陈松清
2020,12(4):134-138.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20.04.19
大型公共展馆建筑具有大空间、大跨度、大层高等特点,使得建筑受力复杂,造型变化梯度大,连接节点深化难度大,施工建造技术复杂,对设计、施工建造环节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以湖北省科技馆新馆为例,运用BIM技术解决设计过程中的大空间中声学问题,基于Tekla进行钢结构深化设计,结合BIM、二维码等技术数字化建造施工过程,施工组织过程可视化管理,极大提高了施工建造生产效率,降低了质量控制的风险,为大型展馆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BIM, 协同设计, 数字化建造, 虚拟建造, 可视化
罗田水库—铁岗水库输水隧洞工程BIM正向设计及应用研究
陈令明, 贾宁霄, 冯敏, 郑震宙, 李永科, 周宇轩
2022,14(6):121-127.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22.06.21
罗田水库—铁岗水库输水隧洞工程是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在深圳市内的配套项目之一,输水隧洞跨越城市建成区,建筑物安全性要求高。本文结合BIM和GIS技术,基于达索3D Experience平台,融合多元信息化,开展工程全专业正向协同设计及应用,建立了长距离输水隧洞工程勘察设计BIM应用体系。项目BIM应用实施过程中,以业务流程驱动正向设计,结合企业自主研发的系统软件,实现了数字化勘察应用。同时结合BIM+GIS技术,通过参数化建模、仿真分析等手段,实现了以解决应用问题为导向的线性工程智能设计,提升了长距离城市输水隧洞工程设计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在三维出图应用上,首创安全监测符号化出图方法,填补了行业内相关领域的空白。项目BIM技术的成功应用,保障了设计进度,并为工程建设期及运维期智慧工程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其成果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长距离输水隧洞, BIM, GIS, 协同设计, 智能设计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建筑协同设计平台研究与应用
邓雪原, 苏昶, 孙朋, 王国俭
2010,2(3):96-103.
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CAD协同设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建筑CAD协同设计的发展需要经过二维协同设计向三维协同设计的过渡。接着对适合于大型建筑设计企业的建筑CAD协同设计平台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通过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一个实际工程项目,详细描述了建筑工程协同设计的方法与过程。然后对建筑协同设计的标准统一、工种协同等特点和高效沟通及超大项目的应用优势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本研究采用的协同设计平台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尚待完善的问题,并对建筑协同设计平台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协同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标准
运用BIM技术打造绿色、亲民、节能型建筑——上海世博会国家电网企业馆
过俊
2010,2(2):63-67.
本文将介绍利用BIM技术完成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企业电网馆。这个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始终遵循“打造绿色、亲民、节能型的建筑”的设计理念,并利用BIM技术实现了各专业的协同设计、管道碰撞检查、人流疏散的模拟预演、太阳能加热的增强型通风系统等功能。设计在保证建筑功能的前提下,使建筑成为了低碳排放、舒适、节能的建筑。
关键词: BIM, 协同设计, 绿色, 节能, 建筑
基于BIM的建筑MEP设计技术研究
高远, 邓雪原
2010,2(2):91-96.
MEP专业(电气、暖通、给排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目前三个专业的设计相互独立,且管线设计占很大比重,所以在二维设计形式下往往会发生管线碰撞问题。同时信息交流的不便利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给设计人员之间的协作带来更大困难,各方只能人工协调管线综合问题,导致设计效率低下,设计失误增多,工期拖延,限制了建筑MEP设计领域的发展。BIM技术和建筑协同设计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被越来越多人所重视。本文对基于BIM的MEP设计方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以AutoCAD MEP2010软件为平台介绍面向对象的BIM软件的特点及设计流程,重点讨论了碰撞检测功能,同时对该设计方法在市政管网设计中的推广做出一些设想,对BIM软件的普及给出建议。
关键词: BIM, MEP, AutoCAD MEP, 管线综合, 市政管网, 协同设计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末页
  • 共:4页
  • 跳转
  • Go
  • 版权所有©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编辑部
  • 京ICP备17057008号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兴化路2号院1号楼
  • 电话:010-64517910 邮编:100013
  • 微信号:tmxxjs  QQ:342182902  E-mail:tmxxjs@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设计开 技术支持: info@rhh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