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674-7461
  • CN: 11-5823/TU
  •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中国图学学会
  • 承办: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数据协同的日本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发展
董建峰, 梁晓
2010,2(3):104-110.
本文从CAD数据交换标准、基于BIM模型的协同设计以及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共享等三个方面,介绍日本勘察设计行业协同管理信息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基础数据标准化和信息系统建设两方面对如何完善我国勘察设计行业的协同管理信息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勘察设计, SOA, E-Japan, 协同设计, CAD, 标准化, BIM, 全生命周期, 日本
广州琶洲眼项目BIM综合应用技术总结
周永明, 寇广辉, 苏浩
2016,8(2):23-31.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16.02.04
文章以广州市琶洲眼项目为例,介绍了BIM在项目管线综合深化设计、平面管理、智能顶升模架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应用经验,也介绍了如何应用自主研发的《基于BIM的工程项目总承包进度计划管理系统》进行进度管理,以及如何应用GBIMS系统进行项目施工综合管理二总结了项目的经验教训,同时也提出了对BIM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 BIM技术, 碰撞检查, 管线综合, 进度管理, 施工管理, 协同设计, 质安管理, 计划分析, 资源分析
基于设计院体制的协同模式研究—以利山大厦项目实践为例
吴吉明, 王娜
2015,7(4):1-9.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15.04.01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传统的设计模式正逐步转向多学科、多领域相互协同策动的复杂性系统转换。为应对日趋复杂的设计建造体系,协同设计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基于设计院体系下的设计协同优化,成为了本次研究切入的重点。本文根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与总结,分析了协同设计对建筑设计整体控制中的重要性。以我院利山大厦项目实践为例,详细分析协同设计在项目中的应用过程的具体操作及控制要点,分析了如何简化问题、提高效率。
关键词: 协同设计, 设计方式, 设计院体制, 项目管理, 建筑信息模型, 协同设计平台, CSCW
"形意结合"之道 效率与品质的最佳平衡——基于平衡理论的设计方法探索
吴吉明, 周韦博, 衣多
2016,8(1):65-70.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16.01.11
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意与形式不断糅合、碰撞并最终求得平衡,而这也正是设计品质的体现。效率与品质的把握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有不同的侧重:设计初期需要收集整合大量资料来得出结论,通过合理有目的地搜集、有效的协同合作、独立的集中思考与资料整理来实现高效率;设计深化阶则段注重形与意的有机结合,以把握性的积累总结与个性化的形意分析为基础,凭借多元化寻意法带来直观的思考路径,通过完善的协同系统确保方案参与人员及时沟通,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提高效率。好的方法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却依然不改设计的本质,只有不断的学习、练习、思考,方能做出好的作品。
关键词: 设计创新, 设计效率, 设计方法, 思维模式, 广义设计, 项目管理, 协同设计
基于BIM的设计可视化技术在世博会德国馆中的应用
苏骏, 叶红华
2009,1(1):87-91.
本文简述了基于BIM的设计可视化技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项目中的成功应用。借助于Revit、Navisworks等一系列的三维软件, 极大地解决了项目本身空间关系复杂、三维协同设计以及管线综合等难点问题。同时, 通过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 更好地完善了设计、施工等多家项目参与方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传输, 提升了BIM理念在我国典型工程中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 建筑信息模型, 设计可视化, 协同设计, 虚拟现实
BIM在湖北省科技馆新馆建设中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赵伟佳, 刘成伟, 明德刚, 陈松清
2020,12(4):134-138.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20.04.19
大型公共展馆建筑具有大空间、大跨度、大层高等特点,使得建筑受力复杂,造型变化梯度大,连接节点深化难度大,施工建造技术复杂,对设计、施工建造环节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以湖北省科技馆新馆为例,运用BIM技术解决设计过程中的大空间中声学问题,基于Tekla进行钢结构深化设计,结合BIM、二维码等技术数字化建造施工过程,施工组织过程可视化管理,极大提高了施工建造生产效率,降低了质量控制的风险,为大型展馆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BIM, 协同设计, 数字化建造, 虚拟建造, 可视化
Revit在电厂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王科
2021,13(3):160-164.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21.03.24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火力发电厂已逐步开展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各厂家结合本单位设计软件的应用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全三维数字化设计方案,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显不足。笔者所在公司在火力发电厂数字化协同设计中存在三维数字化设计未覆盖土建专业、工作流协同程度低和设计模型存在信息孤岛问题。本文结合公司研发的Revit与结构计算软件、PDMS的数据贯通软件,打通了三者之间的数据链,提出了一种以Revit软件为核心,将土建正向设计移至协同设计上游,形成了一套基于Revit的电厂数字化协同设计解决方案,提高了公司的土建三维数字化设计程度,有效地保障了结构设计数据的一致性,同时提高了协同设计效率。
关键词: 数字化, 协同设计, 土建结构, Revit, STAAD.Pro, PDMS
BIM技术在智慧校园协同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纪晓鹏, 李奋杰, 李仲, 郭昊栩, 杨树英, 蔡秋婉
2021,13(5):79-87.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21.05.11
近年来,随着BIM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建筑业BIM与信息化技术结合越来越紧密,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国家的系列政策指导下,“着力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使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发展目标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各地方也纷纷响应并出台配套的工作落实文件,BIM三维审查、CIM、智慧城市等围绕建筑行业不断发展。本文将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实验中学项目BIM设计全过程集成应用为例,详细阐述BIM技术在校园建设项目中三维协同设计、可视化分析、专业设计深化、数据融合及BIM协同平台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分析和探索项目在BIM三维审查、BIM研发及BIM+智慧校园等方面的应用工作,为智慧校园项目及后续项目建设过程中BIM设计集成应用方法与流程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 BIM, 协同设计, 可视化分析, 智慧校园
罗田水库—铁岗水库输水隧洞工程BIM正向设计及应用研究
陈令明, 贾宁霄, 冯敏, 郑震宙, 李永科, 周宇轩
2022,14(6):121-127.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22.06.21
罗田水库—铁岗水库输水隧洞工程是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在深圳市内的配套项目之一,输水隧洞跨越城市建成区,建筑物安全性要求高。本文结合BIM和GIS技术,基于达索3D Experience平台,融合多元信息化,开展工程全专业正向协同设计及应用,建立了长距离输水隧洞工程勘察设计BIM应用体系。项目BIM应用实施过程中,以业务流程驱动正向设计,结合企业自主研发的系统软件,实现了数字化勘察应用。同时结合BIM+GIS技术,通过参数化建模、仿真分析等手段,实现了以解决应用问题为导向的线性工程智能设计,提升了长距离城市输水隧洞工程设计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在三维出图应用上,首创安全监测符号化出图方法,填补了行业内相关领域的空白。项目BIM技术的成功应用,保障了设计进度,并为工程建设期及运维期智慧工程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其成果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长距离输水隧洞, BIM, GIS, 协同设计, 智能设计
基于一云三端架构的协同设计平台开发与实现
蒲靖, 何雯
2024,16(3):87-92.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24.03.1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协同工作的日益增加,传统的协同设计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建筑复杂工程项目的需求,为了填补EPC模式下协同平台的空白,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一云三端架构的协同设计平台,旨在解决多用户、跨平台的实时协同设计问题, 主要对一云三端进行架构设计和开发,通过部署私有云平台,实现了在插件端、Web端和移动端的多端协同设计,显著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协作能力,降低了沟通成本和错误率,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 一云三端架构, EPC模式, 协同设计, 平台开发与实现, 数据互通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共:6页
  • 跳转
  • Go
  • 版权所有©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编辑部
  • 京ICP备17057008号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兴化路2号院1号楼
  • 电话:010-64517910 邮编:100013
  • 微信号:tmjzgcxxjs  QQ:3676678954  E-mail:tmqk@cgn.net.cn
本系统由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设计开 技术支持: info@rhhz.net